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行业动态|李玉民:谋篇布局 聚焦重点 将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供应链中心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3-04-21     浏览次数:170    

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打造高效协同、安全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速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将河南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现代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对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认识建设供应链中心的瓶颈问题

  (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不足。大国博弈、俄乌冲突、国际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组。当前我省正处于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关键时期,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对国外依赖程度仍然较强,“卡脖子”问题突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也会对我省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战略新兴产业供应链亟须提质。“十三五”期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0.4%。2022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9%,与同为中部六省之一安徽的41%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河南省规划的首批15个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及发展水平尚处于提升爬坡阶段,短链、断链现象普遍存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强烈。

  (三)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力竞争力偏低。2022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41.5∶49.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中高端产业占比较少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凸显。龙头企业供应链、采购链的水平有待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地化适配率不高,省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协同水平不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整体偏低。

  (四)供应链“链主”企业掌控力偏弱。我省供应链“链主”企业数量偏少,总体实力较弱。根据河南省百强企业数据,河南省百强企业入围门槛仅为26.72亿元,在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特色优势产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及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无法实现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五)高端供应链人才资源严重缺乏。在产业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人才也需要转型升级,当前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供应链创新人才短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极度匮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严重不足,制约了河南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建设供应链中心的着力点

  (一)以延链补链为突破,有效提升供应链整体韧性。通过“补短板、提效率、强服务”的系统性措施,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黏性”,鼓励供应链节点企业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提高独立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与政府跨部门联动,强化安全和效率监测,提升供应链风险预知能力。积极拓展产业链发展空间,形成充满活力、韧性十足、创新发展的供应链生态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布局,以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二)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供应链。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的名优产品群,提升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品牌生态,依托品牌拓市场、增规模、上效益。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和市场环境,避免重复建设,绕开产业趋同的弯路,积极联动同类型地区建立产业衔接协同机制,借助产业集聚横向发展,扩展成为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且具有延伸性的产业链条。

  (三)以技术革新为支撑,推动供应链组织方式升级。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壁垒,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与同步,提高全链路的透明度、掌控力和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提高供应链柔性和响应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业态创新。

  (四)以优势再造为引领,加快培养“链主”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战略,形成优秀企业“雁阵”群体,提升传统产业供应链“链主”的链路掌控力和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对我省15个战略新兴行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活动,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养各特色优势产业新的领军企业,提高已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实施梯度培养计划,推进各特色优势产业的企业“小升规”,加大重点领域“规改股、股上市”推进力度。

  (五)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加强供应链人才队伍建设。在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上,勇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转变培养思维和方式,不割裂供应商开发、物流采购、库存管理、政策法规等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制订好人才培养计划,培育能适应供应链复杂环境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与国际合作以及认证对接等创新模式,加快供应链人才培养。

  三、统筹推进供应链中心建设的新格局

  依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合资源,聚焦重点,谋划构建“一枢纽+多中心”的供应链网络布局,共生共建、协同隆起全国重要的供应链中心,共同促进我省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一枢纽”:省会郑州,通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路协同”,致力于建成立足全国、连接全球的现代供应链枢纽城市。“多中心”:省内其他区域,建设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供应链中心。

  (一)打造郑州现代供应链枢纽城市。基于“天地之中”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统筹推进“四路协同”开放通道建设,搭建完善快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构建“数据+科技+物流+金融”的数字贸易平台和供应链金融平台,形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汇聚流动和生态融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建成引领中原城市群、畅通国内国际的郑州现代供应链枢纽城市。

  (二)打造装备制造与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心。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和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封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心,沿连霍高速沿线形成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统筹布局设备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专用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细分产业,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汽车产业主产区、重点装备产业细分区三大空间格局,发展省域装备制造与汽车产业“核心引领、网络驱动、三区统筹、多点支撑”的空间战略格局。

  (三)打造食品加工产业供应链中心。充分挖掘粮食资源优势,依托郑州、漯河、鹤壁及周边区域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快餐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等产业园区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产业供应链中心,打通各类食品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全流程服务链条,在京广铁路沿线形成“一区一产”的食品加工产业供应链体系。构建从田野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供应链,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预制菜品+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新典型。

  (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心。以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为核心区,以许昌等区域为外延区,以郑州—洛阳等区域为联动区形成三个圈层,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心,形成“郑州—许昌—洛阳”三角形群落集聚的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体系。整合三地及周边区域资源、产业基础、科研资源,以信息软件、5G装备、智能终端、智能传感、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技术、低污染为切入点,集中布局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重点项目,做强核心区,提升外延区,扩大核心区与联动区在产业链及产业生态圈构建方面的共振效应。

  (五)打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供应链中心。依托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济源等地区新材料和有色金属产业基础,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供应链中心,形成豫西片区地理空间较为集聚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供应链体系。突破高纯晶硅材料、铝镁复合材料、高端工业型材等关键技术,做大做强钨钼钛等关键金属材料,推动产品向高端精深加工延伸。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做大做强再生产业。整合生产研发资源,打造国际高端新材料生产与供应链基地。

  (六)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中心。依托郑州、新乡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高端医用仪器、高端医用耗材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依托洛阳、南阳、驻马店、周口等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资源优势,打造洛阳生物医药与疫苗、南阳中医药材与制品、驻马店绿色生物原料药、周口原料药和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特色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打造“2+N”的全国重要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中心。

来源:大河网【作者:李玉民,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会新,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建设全国重要供应链中心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JC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