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下称“《报告》”)。
《报告》报告选取了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和企业活力等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基于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报告分析了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38个国家的产业链韧性的国际定位,以及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企业活力五个方面对产业链韧性贡献的国际比较。
《报告》显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链韧性根据得分可分为若干梯队。其中,美国大幅度领先,中国列第二名,德国、日本、新加坡三国表现旗鼓相当、分列第三至第五。第六至第十名的韩国、英国、瑞典、以色列、法国。前十名中,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各为5个,数量上平分秋色。可以看到,亚洲国家的产业发展也具有较强韧性。
《报告》重点对中国在5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半导体产业链为案例,分析人才与创新对相关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报告》认为,中国在制造业表现、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表现方面优势明显,但人才资本方面暂处弱势地位,创新投入仍需持续加强。
《报告》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出了五方面建议: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中国需要倡议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国际合作,确保各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享有平等的机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或创建合作平台与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消弭信息和技术鸿沟,降低共享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另一方面,要打造共识并将共识具体化到行动与规则之上,降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
二是搭建产业链韧性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要提供信息共享和合作的平台,共享实践经验,赋能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要为技术创新和协同研发提供机会,使不同国家和企业可以汇集和整合创新资源;要建立应对共同危机和风险管理的平台,帮助各国共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要推动全球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共同探讨环保减排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要建立信任和互信,促进各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和利益。
三是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要优化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要加强人才培育与流动,提升教育水平,加强STEM领域的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要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要鼓励人才集聚,畅通人才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流动的通道;要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双向互动,强化产业实践积累与创造;要破除体制障碍,更好发挥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的统筹作用;要突破“四链”融合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创新协作机制、激励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链条主体参与融合的获得感。
四是加强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的可预见性与适应性。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高速互联网连接和数据存储能力,支持数字化转型;要产业部门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以数据分析助力决策科学化;要推广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强设备和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要增强网络安全,减少潜在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要加强人才的数字化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其适应数字化转型环境。
五是以有效的宏观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强化我国在关键产业上的薄弱环节。未来,在解决“卡脖子”的战略环节问题上,除了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以引导外,需要更多从立法方面出发给予引导。一方面,加强对战略产业实施有效的法治化保护;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和外资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打通战略产业的研发、商业化、生产和流通相关环节。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