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高效、低价、优质地拿到自己所需零配件和原材料,这是一家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优势。
可为区域内多数制造业企业提供稳定、丰富、优质的零配件和原材料,这是一个区域的供应链优势。
深圳再次出手供应链建设。
作为事关产业稳增长的关键,近年来,建设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正成为全国的发展战略。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中,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聚焦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等。
深圳,集供应链与产业链优势于一体,在坐稳中国工业第一大市后,也将强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势作为今年的重点推进工作。
近日,《深圳市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到2025年,供应链能力明显增强,供应链技术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标杆企业,把深圳打造成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示范高地。
从今年年初开始,深圳就围绕供应链与产业链采取了一系列行动,3月13日,深圳市召开首次针对供应链服务企业座谈会,提出“三个打造”,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指明了方向。4月2日,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产业链供应链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出深圳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方面有六大工作内容。
目标已定,但是,多位采访对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的同时,深圳需要重点强化供应链数字化,解决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加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吸纳全球资源要素
近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深圳未来三年在供应链创新与发展的行动目标,一是重点产业的供应链能力全球领先,二是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建设更加完善的供应链创新生态,力促把深圳打造成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示范高地。
作为全国制造业品类最齐全的城市,深圳制造业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深圳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1.14万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一。即使在2021年和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制造业总值也依旧保持了4.7%和4.8%的增速。
同时,作为全国供应链服务的起源地和聚集地,“深圳的供应链已经形成行业引领、开放包容、创新应用的发展格局”,深圳前海产业智库秘书长、某供应链平台上市公司前员工罗润华向记者表示。
“扩大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是深圳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的出发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到制造到交付产品的全流程体系。王国文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深圳的很多行业企业没有做到全流程管控,深圳的工业链企业大部分嵌入到生产体系里,实现了从研发、零部件、原材料采购、制造、成品、出口的全流程模式,但是现在不是所有的品类所有的行业都具有这样的能力。”
同时,随着深圳成本优势的挤压,以及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出现的冲击,全球供应链面临加速重组的挑战,深圳对制造业上下游的生产要素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
比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行业,目前,供应链服务企业已经在相关产业领域进行嵌入,但是在制造业企业的上下游端管理待进一步强化。
《行动方案》的发布也与深圳的“20+8”产业集群建设有关,王国文表示,“产业链管理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因为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一种配套机制,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形成的规模效应,但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能否形成规模效应,与供应链管理有关,因为产业集群内部的关联度是否紧密,配套效率是否高效,这些都是需要供应链管理实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深圳发布《行动方案》是希望在供应链的短板方面进行提升,进而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但是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单独靠深圳一座城市的话是无法解决供应链短板问题,易存在尚未提升的待优化空间。
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副秘书长林至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议深圳从协作角度出发,利用湾区内其他八市的城市发展优势,整体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比如将香港的产品设计与深圳的科技产品制造优势结合,将产品智能化,提升产品功能属性和性能,既提高了湾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更利于深圳出品走向海外。”
全市数字化革新剑指“信息壁垒”
目标已然确定,行动何处着力?
“解决信息不对称是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也是供应链集聚区建设的关键,”林至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林至颖结合供应链的流程模式分析,供应链是一个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到制造到交付产品的全流程体系,具有多环节、多流程属性,所以很多信息很难从头到尾一传到底,但是,供应链企业还是需要不断地进行高效信息流转,比如在需求端,在供应链企业运营体系中,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实现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商的商业模式兴起,加速了产品潮流的流行周期,而这对企业的高效信息流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不对称、合作伙伴的信任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是制约供应链平台企业发展的难点,”罗润华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因此,在企业供应链运营中,搭建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供应链,畅通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信息流正成为关键。如今,深圳已经注意到数字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在《行动方案》中,从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数字化、智慧物流三方面提升供应链数智化水平。
今年3月,深圳立下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深圳有多少规上工业企业?最新的统计数据是1.3万家。到2025年,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增加。
深圳选择全面推进数字化,其实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一方面,深圳拥有实力雄厚的服务商资源,构建形成“综合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出华为、富士康、腾讯、华润4家工信部双跨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深耕多年的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比如华为,华为基于深圳市各区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了“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各区特色分中心+重点行业攻关基地”的“1+X融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共创生态加速深圳千行百业创新升级,助力产业链数字化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拥有广阔的制造业转型空间,也为深圳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空间。据了解,深圳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万家,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规上工业企业对于实施数字化转型具有共识,199家企业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规上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中,企业投资、商业模式调节适应以及员工培训以及思维转变等难点,仍需政府重点关注。
对此,林至颖建议,“在通过给予资本或税收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基础上,政府也要为企业链接更多海外资源,包括海外渠道宣传,海外贸易等,让企业更深度地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业务中,利于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也利于强化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 ”
抢占“技术人才”或成关键因素
2020年初,麦肯锡发布《供应链管理:挑战、现状与未来》报告,指出由于疫情暴发,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有超过50%的企业表示在未来一年将会面临供应链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电子、化工、汽车等行业。
在中国市场上,这些产业恰好集中于大湾区。
“复合型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是一个制约供应链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王国文介绍。
根据《中国企业供应链人才白皮书(2021年)》显示,从供需来看,2021年中国企业对供应链人才的需求量为94万人,其中,管理人才需求为40万人,运营人才需求为35万人。因相应人才长期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供应链人才缺口预计达500万。
不但数量不足,供应链人才的质量也需要提高。
王国文向记者表示,“供应链人才的实操性较弱,如何让供应链人才与产业集群建设结合是难点,因为国内虽然开了不少供应链专业,但是现在还仅仅是书本中哲学理论性的培养,实操性比较弱,而供应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采购、制造、交付等供应链流程,又要懂供应链所在行业,所以这些学生直接上岗是很困难的。”
为了培养吸引供应链人才,深圳一直在“下功夫”,五个月前,深圳公布了《深圳市关于金融支持供应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专门提出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和对外宣传合作,包括支持将供应链金融专才培养纳入深圳市百千万金融人才培养工程,鼓励社会各界共建供应链金融产教融合基地等。
在此次《行动方案》中,深圳更是将培养供应链人才放在了显著位置。《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供应链人才引培。通过人才引进、“政校企协”共建机制下培育人才,支持行业协会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供应链行业人才。
对此,王国文建议,从人才培养的优先级来看,率先由科技应用公司培养技术人才是首要目标。
“在当前的数字化供应链发展环境下,技术人才确实是供应链行业首要短缺人才,它要求人才既懂数字化,又懂场景应用,还能将业务问题转化成技术语言,与技术人员合作,对人才的要求能力越来越高,”罗润华对记者说。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