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以赴抗洪抢险救灾
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响应,果断处置郭家咀、常庄等水库和卫河、共渠等流域重大险情,启用崔家桥等8个蓄滞洪区,紧急避险转移160.7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24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确保了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
(二)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4.9万个,新增减税降费255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1.5%左右,货物运输量增长18%。预计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增长6.5%左右,粮食产量1308.8亿斤,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疫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三)聚焦聚力转型创新发展
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嵩山、神农种业、黄河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首批10个省产业研究院和8个中试基地启动建设,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正式揭牌。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设立150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超过40%。
(四)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县域放权赋能、财政直管和“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55项,强化省级财政对县级财力的支持。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首次开展全域营商环境评价,新设市场主体148.9万户、总量达851.8万户,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六)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5%。
(七)扎实有效保障改善民生
新冠疫苗接种1.9亿剂次,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新增返乡创业20万人。义务教育“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省部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1所。
同时要认识到,2021年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全球疫情走势仍有很大变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较大。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消费和投资增长动力偏弱。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防灾救灾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等。
(一)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着力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市场主体规模突破1000万户。新增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25户、上市企业20户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户,“十四五”期间突破3万户。
(二)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险能力。
(三)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重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建设产业研究院。提质发展郑洛新自创区,布局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30家左右全国领军型物流企业,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大力推动数字河南建设,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增5G基站4万个。制定区块链建设专项方案并积极推进。
(五)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领军企业。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支持县(市)依托开发区培育主导产业。
(六)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七)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河南投洽会。
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河南。
(八)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
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持续开展石漠化治理,实施水源地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带建设等重大工程。
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
(九)
加快民生事业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
(十)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评估,提高安全建设标准。健全覆盖全行业、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培训演练,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完善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用好省企信保基金,因企施策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